乐鱼入口

【橙美文】关于茶的几则记忆

来源:乐鱼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7 14:26:54

  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父亲在离黄山不远的旌德县编辑一份文学小刊《旌德文艺》。因为约稿的缘故,跟文学名家茅盾、周而复、田间都有接触。名家姿态很高,不仅积极向小刊输送佳作,还声明不要稿费,茅盾还特地为《旌德文艺》题写刊名。为了表示感谢,父亲和文化馆的同事每逢春季,便用县郊蔬菜大队承包文化馆厕所粪便的钱,买一些好茶给名家们寄去。这其中,黄山毛峰是首选。当时是计划经济,买啥都要凭票,黄山毛峰也不例外。黄山气温低,高山毛峰很少有“雨前茶”,就是谷雨前的茶,只有“明前茶”,也就是清明前的茶。黄山范围内所产特级毛峰一般都是北京和合肥去的,一般人根本无福享受,好不容易剩下一些,得按计划区分不同的等级,送到供销社统一购销,换取商品粮油。只有极少量茶叶,集中在大队仓库由会计保管,想购买必须找到大队长亲批才行。由此可见,虽然那个时代“均贫富”,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,想见到正宗的黄山毛峰都不是件易事,更谈不上喝上了。

  有人给父亲出主意,能够最终靠黄山管委会的人,去买黄山毛峰。于是父亲便通过黄山管委会的文友,辗转去买正宗的黄山毛峰。没想到运气不错还真买到了,先带到旌德,拆开后,还有一小袋样品供品尝。文化馆的人都很激动,四五个文化干事蜂拥至会议室,看着那小包珍稀之物,心情忐忑,口水直流。馆长先安排人从数百米外的街上的黄家井汲来井水,这一口井很有传奇性,据说明朝之时曾有一头梅花鹿从十里外的大山里误入县城,之后在人们的追捕中消失在井中,自此之后井里的水变得格外甘冽清甜。井水烧开后,放一旁稍稍冷却;将小袋茶放置桌面,凝神屏息打开,等到黄山毛峰浑身翠绿展示在面前时,人们不禁发出一声惊叹“呀!”——只见存放于毛边纸上的毛峰茶绿如仙草,状如雀舌,周身茸毛,馨香四溢。人们情不自禁地撮起一点,放在手掌上,仔细地嗅着,一副沉醉的模样。待水冷却到九十度左右时,庄重地将茶放入上等的白瓷杯,将水徐徐地冲下,在那一刹那,我仿佛听到“砰”的一声响,只见白瓷杯中旋起一股白烟,似莲花翻滚,在杯顶上方一寸处结成一团云雾。之后,云雾慢慢飘散。再低下头来看,茶叶在杯中吸水、还魂、绽放、旋转、浮沉,然后整齐划一地立在水中。当此时,已是满屋子幽香四溢、一片阳光明媚了。茶汤的颜色和形状也好看,汤色清澈无比,碧绿微黄,极似青葱的黄山松针插入水中。每个人的面孔,都如中秋的满月一般灿烂。过了一会,“两刀一枪”叶芽开始下沉,如绿色“娘子军”般笔直站立,随着音乐旋转舞蹈,等待着“党代表”上场。黄山毛峰的好,在于茶叶中有一种清新脱俗的味道,近似于黄山松针,也近似于黄山雨雾,它深深地带有黄山一草一木、一花一叶的馨香。

  那一天,一系列奇特的感受袭击了我。我突然感觉到,茶叶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,不仅有实的成分,还有虚的成分,仿佛山川神鬼附于其中。我的味蕾也被吊了上来——自那个时代喝了这绝顶的黄山毛峰茶之后,我后来遍尝毛峰,都觉得不够甘甜芬芳有味,更谈不上再见悬于茶盏之上的“白莲奇观”了。是因为当时年少味蕾没有被污染,还是当时的毛峰真是极品,或者当时泡茶的是井水?我百思不得其解,以至于在此之后,我一直不太喝黄山毛峰了。

  那个时代的黄山毛峰,已成为我永远的旧梦了——现在,我已不确定多年前的那一种神话般的奇观,是我的记忆,还是我的想象了。

  关于黄山毛峰,还有一个亲历的故事:我第一次去黄山时,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,当时只有七岁。黄山那时还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人特别少,没有索道,上山的石阶特别难走。我们一家四口从温泉出发,才走不久,年幼的我就迈不动步子了。父亲没有办法,只好驮着我继续攀援。好不容易到了云谷寺,父亲也走不动了,又饥又渴,只好向寺院的老和尚买茶喝。茶水明码标卖的,要五毛钱一杯。在当时,是一个很高的价格。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,无奈何只能摸出钱来买茶。老和尚倒了一碗递给我们,我们看都没看,就咕咕咚咚地喝下去了,只觉满口生津,魂魄也像兴奋地舞蹈似的。随后,我们边喝着茶,边听老和尚对黄山的介绍。老和尚瘦小,清癯,说着一口很难懂的外地话,就像念经似的独语,也不管我们能否听懂。父亲悄悄告诉我们,据说这一个老和尚是部队的一个将军,后来起义了,再后来又出家了。也不知道真实情况究竟如何。黄山自古以来,就有很多神秘人士隐居于此,不知所来,也不知所去,就像天上来来去去的风和云一般。我听后很是震惊,之后竟然一直不忘。我后来想,那一次在半山寺喝茶之所以难以忘怀,一种原因是茶好,产于黄山之中;另一方面是水好,是黄山石缝里流出的清泉。以这样的水泡这样的茶,焉能不让人口齿留香、肝脑清明?

  那时我就注意到黄山有一种独特的味道,无所在,又无所不在:是一种清香,像是松树的清香;又好像是黄山花草植物之香,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所有的美景之香,弥漫在空气里,特别好闻。我后来想,以这样的澄明异香入茶,也难怪黄山毛峰如此别致独特吧?我后来写长篇小说《彼岸》,曾经特别提及这一段经历。我以为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,因为我从未看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提及黄山的味道,后来读清代汪济淳《黄山气候云物记》:“迨花事外谢,春告暮矣,山始吐荣发秀,异香氤氲遍崖壑……”方觉得如此感受并不是我专属。

  《彼岸》故事来源于我童年时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故事:主人公小玉在莲花峰上抢劫,以一敌二,被人打死在莲花峰上。在写这一个故事时,我把这一段喝茶的经历也杂糅进去了。小说撰写过程中,我曾经去黄山探访,在半山寺怎么也没找到当时的人和物了。记忆就是这样,似乎具有某种天然的游离性,像云丝岚气一样没办法琢磨;或者很抽象,像是一道流星,从时间上空划过,无法再回头。

  想起很多年前在宣州白云观的经历: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某一个夏天,友人带我去宣州周王镇游玩。几个人在烈日下的乡间小道上走了很久,累渴饥泛。突然,天上卷起一大片乌云,雷声隆隆,暴雨将至。我抬眼四处睃巡,想找地方避雨,发现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山,山腰上有一个小小的寺院。当下全速狂奔,刚到寺院门口,闪电划过,炸雷在头顶轰鸣,大雨倾泻而下,一股浓烈的森林气味随风雨席卷而来,外面的山野消失在白茫茫的水雾之中。

  我们站在寺庙前看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雨,野马也,尘埃也,扑天盖地,让人惊叹。看了一会,我们转过头来,眼前陌生的寺院很有特色,坐落在张开的悬壁之中,门楣上有三个字:白云观。从外表上看,它一点也不像庙宇,更像一间普通的屋子。堂前木龛上供着一尊观音像,前面两只烛台。寺院里有一个和尚,还有一对夫妻,气质文雅,不是乡下人,似乎是从城市来的居士。他们招呼我们过去,拎来一壶茶,又摆出几个杯子。茶从壶中倒进粗瓷盏子里,能见到一层氤氲的白雾。茶叶清香扑鼻,我喝了一杯又一杯。随行的人介绍说,这寺叫作“白云观”,这茶名叫“云雾茶”,产地就是寺边的茶园。多么好听的寺名,多么好听的茶名,就像散落在乡野的小诗。我问那一对夫妇居士:你们经常来这里吗?他们点着头。我又问:长久地待在这里,不寂寞吗?他们莞尔一笑,说:还好啊!毕竟不像你们年轻人,有那么多事可做。对我们来说,尽量地减少做事,避开杂人,避开麻烦,就是最好的归宿了。我当时尚年轻,不懂得中年夫妇话语中蕴含的智慧。过了一会,暴雨停了,天已放晴,山川被大雨冲洗之后,变得清澈透亮。天高云淡,空旷之至,一切杳渺而美好。我坐在半山腰沐浴凉爽的风,间或有三两声鸟鸣碎羽般落下。不远处有一道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,草木山林葱茏茂密,不远处的茶园更是清翠空寂,水面的果园里,一树树梨花开得断了魂。

  到了吃中饭的时间,和尚和居士端上了简单的素斋:蒸茄子、炒缸豆、空心菜、豆腐汤,菜应是刚从旁边的地里摘下来的,散发着生命的活性,甘美而甜糯。那一段经历,已有三十多年了吧,至今想起如南柯一梦。此后去了一次宣州周王镇,问白云观,一干人都不知道。也不知它现在是否还在?那一对中年夫妇呢,该是找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了吧?我后来曾买过溪口的云雾茶,依旧好喝,只是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。

  我现在知道,茶是有鼓瑟湘灵之境的。品尝着茶,会有一扇神秘的小门悄然打开,有一股清凉之风,泠泠直入人心里。

  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父亲在离黄山不远的旌德县编辑一份文学小刊《旌德文艺》。因为约稿的缘故,跟文学名家茅盾、周而复、田间都有接触。名家姿态很高,不仅积极向小刊输送佳作,还声明不要稿费,茅盾还特地为《旌德文艺》题写刊名。为了表示感谢,父亲和文化馆的同事每逢春季,便用县郊蔬菜大队承包文化馆厕所粪便的钱,买一些好茶给名家们寄去。这其中,黄山毛峰是首选。当时是计划经济,买啥都要凭票,黄山毛峰也不例外。黄山气温低,高山毛峰很少有“雨前茶”,就是谷雨前的茶,只有“明前茶”,也就是清明前的茶。黄山范围内所产特级毛峰一般都是北京和合肥去的,一般人根本无福享受,好不容易剩下一些,得按计划区分不同的等级,送到供销社统一购销,换取商品粮油。只有极少量茶叶,集中在大队仓库由会计保管,想购买必须找到大队长亲批才行。由此可见,虽然那个时代“均贫富”,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,想见到正宗的黄山毛峰都不是件易事,更谈不上喝上了。

  有人给父亲出主意,能够最终靠黄山管委会的人,去买黄山毛峰。于是父亲便通过黄山管委会的文友,辗转去买正宗的黄山毛峰。没想到运气不错还真买到了,先带到旌德,拆开后,还有一小袋样品供品尝。文化馆的人都很激动,四五个文化干事蜂拥至会议室,看着那小包珍稀之物,心情忐忑,口水直流。馆长先安排人从数百米外的街上的黄家井汲来井水,这一口井很有传奇性,据说明朝之时曾有一头梅花鹿从十里外的大山里误入县城,之后在人们的追捕中消失在井中,自此之后井里的水变得格外甘冽清甜。井水烧开后,放一旁稍稍冷却;将小袋茶放置桌面,凝神屏息打开,等到黄山毛峰浑身翠绿展示在面前时,人们不禁发出一声惊叹“呀!”——只见存放于毛边纸上的毛峰茶绿如仙草,状如雀舌,周身茸毛,馨香四溢。人们情不自禁地撮起一点,放在手掌上,仔细地嗅着,一副沉醉的模样。待水冷却到九十度左右时,庄重地将茶放入上等的白瓷杯,将水徐徐地冲下,在那一刹那,我仿佛听到“砰”的一声响,只见白瓷杯中旋起一股白烟,似莲花翻滚,在杯顶上方一寸处结成一团云雾。之后,云雾慢慢飘散。再低下头来看,茶叶在杯中吸水、还魂、绽放、旋转、浮沉,然后整齐划一地立在水中。当此时,已是满屋子幽香四溢、一片阳光明媚了。茶汤的颜色和形状也好看,汤色清澈无比,碧绿微黄,极似青葱的黄山松针插入水中。每个人的面孔,都如中秋的满月一般灿烂。过了一会,“两刀一枪”叶芽开始下沉,如绿色“娘子军”般笔直站立,随着音乐旋转舞蹈,等待着“党代表”上场。黄山毛峰的好,在于茶叶中有一种清新脱俗的味道,近似于黄山松针,也近似于黄山雨雾,它深深地带有黄山一草一木、一花一叶的馨香。

  那一天,一系列奇特的感受袭击了我。我突然感觉到,茶叶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,不仅有实的成分,还有虚的成分,仿佛山川神鬼附于其中。我的味蕾也被吊了上来——自那个时代喝了这绝顶的黄山毛峰茶之后,我后来遍尝毛峰,都觉得不够甘甜芬芳有味,更谈不上再见悬于茶盏之上的“白莲奇观”了。是因为当时年少味蕾没有被污染,还是当时的毛峰真是极品,或者当时泡茶的是井水?我百思不得其解,以至于在此之后,我一直不太喝黄山毛峰了。

  那个时代的黄山毛峰,已成为我永远的旧梦了——现在,我已不确定多年前的那一种神话般的奇观,是我的记忆,还是我的想象了。

  关于黄山毛峰,还有一个亲历的故事:我第一次去黄山时,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,当时只有七岁。黄山那时还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人特别少,没有索道,上山的石阶特别难走。我们一家四口从温泉出发,才走不久,年幼的我就迈不动步子了。父亲没有办法,只好驮着我继续攀援。好不容易到了云谷寺,父亲也走不动了,又饥又渴,只好向寺院的老和尚买茶喝。茶水明码标卖的,要五毛钱一杯。在当时,是一个很高的价格。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,无奈何只能摸出钱来买茶。老和尚倒了一碗递给我们,我们看都没看,就咕咕咚咚地喝下去了,只觉满口生津,魂魄也像兴奋地舞蹈似的。随后,我们边喝着茶,边听老和尚对黄山的介绍。老和尚瘦小,清癯,说着一口很难懂的外地话,就像念经似的独语,也不管我们能否听懂。父亲悄悄告诉我们,据说这一个老和尚是部队的一个将军,后来起义了,再后来又出家了。也不知道真实情况究竟如何。黄山自古以来,就有很多神秘人士隐居于此,不知所来,也不知所去,就像天上来来去去的风和云一般。我听后很是震惊,之后竟然一直不忘。我后来想,那一次在半山寺喝茶之所以难以忘怀,一种原因是茶好,产于黄山之中;另一方面是水好,是黄山石缝里流出的清泉。以这样的水泡这样的茶,焉能不让人口齿留香、肝脑清明?

  那时我就注意到黄山有一种独特的味道,无所在,又无所不在:是一种清香,像是松树的清香;又好像是黄山花草植物之香,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所有的美景之香,弥漫在空气里,特别好闻。我后来想,以这样的澄明异香入茶,也难怪黄山毛峰如此别致独特吧?我后来写长篇小说《彼岸》,曾经特别提及这一段经历。我以为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,因为我从未看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提及黄山的味道,后来读清代汪济淳《黄山气候云物记》:“迨花事外谢,春告暮矣,山始吐荣发秀,异香氤氲遍崖壑……”方觉得如此感受并不是我专属。

  《彼岸》故事来源于我童年时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故事:主人公小玉在莲花峰上抢劫,以一敌二,被人打死在莲花峰上。在写这一个故事时,我把这一段喝茶的经历也杂糅进去了。小说撰写过程中,我曾经去黄山探访,在半山寺怎么也没找到当时的人和物了。记忆就是这样,似乎具有某种天然的游离性,像云丝岚气一样没办法琢磨;或者很抽象,像是一道流星,从时间上空划过,无法再回头。

  想起很多年前在宣州白云观的经历: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某一个夏天,友人带我去宣州周王镇游玩。几个人在烈日下的乡间小道上走了很久,累渴饥泛。突然,天上卷起一大片乌云,雷声隆隆,暴雨将至。我抬眼四处睃巡,想找地方避雨,发现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山,山腰上有一个小小的寺院。当下全速狂奔,刚到寺院门口,闪电划过,炸雷在头顶轰鸣,大雨倾泻而下,一股浓烈的森林气味随风雨席卷而来,外面的山野消失在白茫茫的水雾之中。

  我们站在寺庙前看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雨,野马也,尘埃也,扑天盖地,让人惊叹。看了一会,我们转过头来,眼前陌生的寺院很有特色,坐落在张开的悬壁之中,门楣上有三个字:白云观。从外表上看,它一点也不像庙宇,更像一间普通的屋子。堂前木龛上供着一尊观音像,前面两只烛台。寺院里有一个和尚,还有一对夫妻,气质文雅,不是乡下人,似乎是从城市来的居士。他们招呼我们过去,拎来一壶茶,又摆出几个杯子。茶从壶中倒进粗瓷盏子里,能见到一层氤氲的白雾。茶叶清香扑鼻,我喝了一杯又一杯。随行的人介绍说,这寺叫作“白云观”,这茶名叫“云雾茶”,产地就是寺边的茶园。多么好听的寺名,多么好听的茶名,就像散落在乡野的小诗。我问那一对夫妇居士:你们经常来这里吗?他们点着头。我又问:长久地待在这里,不寂寞吗?他们莞尔一笑,说:还好啊!毕竟不像你们年轻人,有那么多事可做。对我们来说,尽量地减少做事,避开杂人,避开麻烦,就是最好的归宿了。我当时尚年轻,不懂得中年夫妇话语中蕴含的智慧。过了一会,暴雨停了,天已放晴,山川被大雨冲洗之后,变得清澈透亮。天高云淡,空旷之至,一切杳渺而美好。我坐在半山腰沐浴凉爽的风,间或有三两声鸟鸣碎羽般落下。不远处有一道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,草木山林葱茏茂密,不远处的茶园更是清翠空寂,水面的果园里,一树树梨花开得断了魂。

  到了吃中饭的时间,和尚和居士端上了简单的素斋:蒸茄子、炒缸豆、空心菜、豆腐汤,菜应是刚从旁边的地里摘下来的,散发着生命的活性,甘美而甜糯。那一段经历,已有三十多年了吧,至今想起如南柯一梦。此后去了一次宣州周王镇,问白云观,一干人都不知道。也不知它现在是否还在?那一对中年夫妇呢,该是找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了吧?我后来曾买过溪口的云雾茶,依旧好喝,只是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。

  我现在知道,茶是有鼓瑟湘灵之境的。品尝着茶,会有一扇神秘的小门悄然打开,有一股清凉之风,泠泠直入人心里。

乐鱼入口

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人:13728593612

邮箱:L84168416@163.com

地址:广东省肇庆市